《愣严经第六卷》重点摘要
-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历程:
-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获得二种殊胜:上合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
-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
- 能现各种身相(如佛身、独觉身、缘觉身等)
- 为不同根器的众生说法
-
十四种无畏功德:
- 包括解脱苦恼、免除火灾水难、远离贪欲嗔恚等
-
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 现多种神通变化
- 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 令众生捨身求哀
- 能供养诸佛及众生
-
文殊师利菩萨的选择:
- 比较二十五圆通法门
- 推崇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为最殊胜
-
阿难的请教:
- 如何安立道场,远离魔事
-
佛陀教导修行的四种清淨明诲:
- 断除婬欲
- 戒杀生、戒食肉
- 不偷盗
- 不妄语
-
强调这四种清淨明诲的重要性:
- 若不断除这些,即使修行也难以成就
- 遵循这些教诲才能真正达到解脱
这些内容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修行理念,特别强调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修行者应当遵循的基本戒律和心性淨化的方法。
《愣严经第六卷》完整经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淨其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復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淨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復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復,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復,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薰闻成闻,六根销復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繫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嶮路贼不能劫。九者薰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瑠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復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祕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祕密神呪。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捨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歎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数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復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秖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无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淨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皷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祕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復翳根除
尘销觉圆淨 淨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淨妙
馀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 真实心如是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淨。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尚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淨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复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復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姦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捨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復。若诸比丘衣鉢之馀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迴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復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姦偷屠贩,与其同事称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復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復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愣严经第六卷》白话文翻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观世音的菩萨。有一天,他站起来,恭敬地向佛陀顶礼,然后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观世音菩萨说:「尊敬的佛陀,我记得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位佛陀出现在世间,他的名字也叫观世音。那时候,我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修行之路。」
他继续解释道:「那位佛陀教导我要从听闻、思考和修行三个方面来达到三摩地(一种深层的冥想状态)。我开始专注于聆听,渐渐地,我达到了一种寂静的境界,不再被动静所困扰。我的修行不断深入,最终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获得了两种特殊的能力。」
观世音菩萨接着描述了这两种能力:「第一,我能够与十方诸佛的觉悟之心相连,拥有与佛陀一样的慈悲之力。第二,我能够与所有六道众生心灵相通,理解并分担他们的痛苦。」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他继续说道:「因为我虔诚地供养观音如来,他赐予我一种特殊的修行方法。这使我能够化现成三十二种不同的形象,去帮助各个国度的众生。」
观世音菩萨解释了他如何帮助不同层次的修行者:「如果有菩萨进入深层冥想状态,我会以佛陀的形象出现,为他们说法。」「对于那些正在修习寂静妙明的修行者,我会以独觉(独自修行成佛的人)的形象出现。」
「对于那些正在断除十二因缘的修行者,我会以缘觉(通过观察因果关係而悟道的人)的形象出现。」
「对于那些已经领悟四圣谛、正在修习灭道的修行者,我会以声闻(佛陀的直接弟子)的形象出现。」
观世音菩萨说:「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会根据他们的需要现身说法,帮助他们获得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观世音菩萨继续讲述他如何帮助不同的众生:
「对于那些想要保持心灵纯洁、远离慾望的人,我会化身为梵天王来教导他们。」
「如果有人想成为天界的领袖,我会以帝释天的形象出现。」
「对于渴望自由自在、想要游历十方的人,我会现身为自在天。」
「而对那些想要在天空中飞翔的人,我则会化身为大自在天。」
观世音菩萨接着说:「有些人想要统领鬼神、保护国家,我就会以天界大将军的形象出现。对于那些想要守护整个世界和众生的人,我会化身为四大天王。如果有人想要生在天宫并指挥鬼神,我会现身为四大天王的太子。」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淨其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復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他继续解释道:「在人间,我也会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变化形象。」
「对于那些想要成为国王的人,我会以人王的身份出现。」
「想要成为受人尊敬的族长的,我会化身为长者。」
「喜爱谈论名言、追求生活清淨的人,我会以居士的形象出现。」
「对于那些想要治理国家、判断是非的人,我会现身为朝廷官员。」
「喜爱研究数术、想要保护自己的人,我会化身为婆罗门。」
观世音菩萨还说:「对于想要出家修行的男子,我会现身为比丘;对于想要出家的女子,我则会化身为比丘尼。」
「如果有在家的男子想要持守五戒,我会现身为优婆塞(男居士);如果是女子想要持守五戒,我就会化身为优婆夷(女居士)。」
观世音菩萨最后说:「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会根据他们的愿望和需求现身说法,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获得解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淨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观世音菩萨继续讲述他如何帮助各种不同的众生:
「对于那些想要管理内政、建立家国的女性,我会化身为女主人、国母或贵妇,来指导她们。」
「对于那些保持纯洁的男子,我会现身为童男来教导他们。」
「而对于那些喜爱保持处女之身、不愿受到侵犯的少女,我会以童女的形象出现。」
观世音菩萨接着说:「我的化身不仅限于人间,还包括各种非人的世界。」
「如果有天神想要超越天界,我就会现出天神的样子。」
「对于想要超脱龙族身份的龙,我会化身为龙。」
「药叉想要摆脱本族束缚时,我会现出药叉的样子。」
「同样地,对于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和摩呼罗伽,我都会化身为相应的形象,帮助他们超越自身的限制。」
「如果有人想要修行成为更好的人,我就会以人的形象出现。」
「甚至对于那些非人的众生,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有想还是无想,只要他们想要超越自己的种族,我都会现出与他们相同的身形来教导他们。」
最后,观世音菩萨总结道:「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二种应化身。我能够进入各种国土,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这一切都是通过深层的禅定和修行而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
「世尊,我復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復,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復,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薰闻成闻,六根销復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繫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嶮路贼不能劫。九者薰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瑠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復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祕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观世音菩萨继续讲述他的神通力量:「尊敬的佛陀,因为我修习了这种特殊的禅定方法,我能够与所有众生感同身受。这使得众生能够从我这里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他开始详细解释这十四种功德:
「第一,我能够帮助受苦的众生。只要他们呼唤我的名字,就能得到解脱。」
「第二,我能保护众生不被大火烧伤。」
「第三,我能让落水的人不会溺水。」
「第四,我能保护人们不被鬼怪伤害。」
「第五,我能使武器变得无害,就像割水或吹风一样。」
「第六,我能让各种鬼怪无法看见并伤害人。」
「第七,我能使囚犯的枷锁自动松开。」
「第八,我能保护旅人不被劫匪伤害。」
「第九,我能帮助人们远离色慾。」
「第十,我能帮助愤怒的人平息怒火。」
「第十一,我能帮助愚昧的人远离无知。」
「第十二,我能帮助想要儿子的人生出聪明有福的男孩。」
「第十三,我能帮助想要女儿的人生出美丽善良的女孩。」
「第十四,我能让念诵我名号的人,获得与其他众多菩萨一样的福德。」
观世音菩萨最后总结道:「这就是我能够给予众生的十四种无畏的力量。只要诵念我的名号,就能获得这些保护和福德。」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祕密神呪。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观世音菩萨继续讲述他的神通力量:「尊敬的佛陀,因为我修行到了最高境界,我还获得了四种不可思议的神奇能力。」他开始详细解释这四种能力:
「第一,我的心灵变得如此纯淨,以至于我能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我可以显现出一个头、三个头,甚至上千个头。我也可以显现出不同数量的手臂,从两隻到上万隻不等。我的眼睛也可以变化,从两隻到成千上万隻。这些变化都是为了帮助众生,有时慈祥,有时威严,有时平静,有时充满智慧。」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第二,我的心灵能够超越一切障碍。就像声音能穿过牆壁一样,我能够自由地变化形象,唸诵各种神奇的咒语。因此,在十方世界中,人们都称我为『无畏施予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捨身珍宝求我哀愍。」
「第三,因为我修行到了最纯淨的境界,所以我所到之处,众生都愿意捨弃珍宝来求得我的怜悯。」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第四,我已经达到了与佛陀一样的境界。我不仅能够供养十方诸佛,还能满足六道众生的各种愿望。无论是求妻子、求儿女、求智慧、求长寿,甚至是追求最高的涅槃境界,我都能帮助他们实现。」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歎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观世音菩萨最后总结道:「佛陀问我是如何获得圆通的,我是通过耳根修行,专注于听闻,最终达到了自在的境界。这就是我修行的核心方法。」
他接着说:「那位佛陀赞歎我善于掌握这种修行方法,并在大众面前给我取名为『观世音』。因为我能够听闻和观察十方世界,所以这个名字传遍了十方。」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数奏。
这时,故事的场景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佛陀坐在狮子宝座上,突然从全身放出宝光,照耀十方诸佛和菩萨。其他的佛陀也同样放出宝光,照耀着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菩萨们。整个世界彷彿变成了一个光芒交织的网络。
甚至树木和池塘都在演奏法音。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禅定境界。天空中开始下起了五彩缤纷的莲花雨,整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原本的山河大地都消失不见,只剩下十方淨土合而为一的景象。空中自然响起了美妙的天籁之音。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这时,佛陀对文殊菩萨说:「你看,这二十五位大修行者都讲述了他们最初成道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很圆满,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我想帮助阿难开悟,也想为将来的众生指明一条容易修行的道路。你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呢?」文殊菩萨恭敬地站起来,向佛陀顶礼,准备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浩瀚无边的觉悟之海。这片海洋清澈透明,圆满无缺,蕴含着无穷的奥妙。」
「在这片海洋中,有一道明亮的光芒。这道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但奇怪的是,当它照亮其他东西时,自己反而变得不那麽明显了。」
「有一天,一些迷雾出现在这片海洋上。这些迷雾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虚空。在这片虚空中,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
「人们的想像力开始在这些世界中创造出美丽的国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知觉的生命也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众生。」
「但是,要记住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所有的一切,包括虚空、世界、众生,其实都只是那片觉悟大海中的一个小小泡沫而已。就像海面上偶尔会冒出的一个水泡,看起来独立存在,实际上却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有我们看到的世界,无论大小,都是从这个虚空中产生的。它们看似真实,但本质上却如同海面上的泡沫一般虚幻。」
「沤灭空本无,况復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在那片浩瀚的觉悟之海上,小水泡们来来去去。」
有一天,一个聪明的小水泡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它对其他水泡们说:「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当我们消失的时候,其实什麽都没有真正消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片大海的一部分啊!」
小水泡继续说:「既然我们都来自同一片海洋,那麽我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起来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罢了。」
这时,一个年长的水泡插话道:「没错!回归本源的方法有很多种,就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融入大海一样。圣人们知道,无论是顺着潮流还是逆着潮流,都是回家的路。」
年轻的水泡们听得似懂非懂,纷纷提问。老水泡耐心地解释:「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每个人的速度可能不一样。有的水泡融入得快,有的慢一些,这都是正常的。」
老水泡严肃地说:「但是,如果我们太执着于自己的形状和颜色,就会形成一层看不见的薄膜,阻碍我们融入大海。我们必须放下这些执着,才能真正地回归本源。」
最后,老水泡微笑着说:「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了所有的执着,我们就能完全融入这片觉悟的大海,获得真正的圆通自在。」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在一个充满各种感官体验的奇妙世界里,住着几个有趣的小精灵:声音精灵、香气精灵和味道精灵。他们每天都在讨论如何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声音精灵自豪地说:「我能听懂所有的语言和声音!」
但是智慧老者摇摇头说:「可是,小声音,你只能理解字词和句子的表面意思。单单一个声音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意义啊。你怎麽能说自己完全理解了这个世界呢?」声音精灵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接着,香气精灵跃跃欲试:「我可以分辨出所有的气味!」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香气,你只有在闻到某种味道的时候才能感知它。当味道消散后,你就无法察觉了。你的感知并不持久,又怎麽能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香气精灵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最后,味道精灵自信满满地说:「我能品嚐出所有的美味!」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味道,你的感受也是依赖外物的。只有在品嚐食物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味道。你的体验并不是永恆不变的,又怎麽能说完全理解了这个世界呢?」味道精灵听完,也陷入了沉思。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精灵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本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深入、更持久的体悟。继续努力吧,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的。」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在感官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三位新的小精灵加入了:触觉精灵、思维精灵和视觉精灵。他们也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触觉精灵兴奋地说:「我能感受到所有的触碰!」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触觉,你确实能感受到很多,但你的感受总是在变化。当你碰到东西时能感受到,离开时又感受不到了。你的体验并不稳定,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触觉精灵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思维精灵自信满满地说:「我能思考所有的问题!」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思维,你的确很聪明。但是,你的思考总是依赖于某些概念或想法。你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可能性,又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思维精灵听完,陷入了沉思。
最后,视觉精灵骄傲地说:「我的视力很好,能看到很远很远!」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视觉,你的确看得很远。但是,你只能看到你面前的东西,看不到身后的。你的视野也有局限,不是完全的360度。你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视觉精灵听完,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局限。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精灵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本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全面、更持久的体悟。不要满足于现在的能力,要继续探索,突破自己的局限。」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在感官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三位新的小精灵加入了:呼吸精灵、味觉精灵和身体精灵。他们也渴望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呼吸精灵自豪地说:「我能控制呼吸,感受空气的流动!」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呼吸,你确实能感受到气息的进出。但是,当你呼气时,吸气就停止了;当你吸气时,呼气又停止了。你的体验是断断续续的,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呼吸精灵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味觉精灵兴奋地说:「我能品嚐所有的美味!」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味觉,你的确能感受到各种味道。但是,只有当食物在你嘴里时,你才能品嚐到味道。当食物离开后,你的感受就消失了。你的体验并不持久,又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味觉精灵听完,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最后,身体精灵自信满满地说:「我能感受到所有的碰触!」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身体,你确实能感受到很多。但是,你只能感受到正在接触的东西,而且你的感受和被碰触的物体是分开的。你的体验并不完整,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身体精灵听完,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局限。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精灵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本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全面、更持久的体悟。不要被自己的能力所限制,要学会超越这些限制,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在感官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三位新的小精灵加入了:思考精灵、认识精灵和听心精灵。他们也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思考精灵骄傲地说:「我能思考一切事物!」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思考,你确实能想很多事。但是,你的思绪常常杂乱无章,难以真正平静下来。你总是被各种想法缠绕,无法摆脱。这样混乱的状态,怎麽能说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思考精灵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认识精灵自信满满地说:「我能认识和理解所有事物!」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认识,你的确能认识很多东西。但是,你的认识往往是由眼、耳、意识等多方面混合而成的。如果追究到底,你会发现这些认识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本质。你的理解并不稳定,又怎麽能说完全掌握了这个世界呢?」认识精灵听完,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最后,听心精灵兴奋地说:「我能听到十方世界的声音!」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听心,你的能力确实很特别。但是,这种能力是因为有很强大的因缘才产生的。对于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这种境界很难进入。如果连起步都困难,怎麽能说已经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听心精灵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精灵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本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深入、更纯粹的体悟。不要被自己现有的能力所限制,要学会超越这些限制,寻求更本质的理解。」
「鼻想本权机,秖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在修行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三位新的小修行者加入了:数息修行者、说法修行者和持戒修行者。他们都想要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数息修行者自信满满地说:「我能通过数呼吸来控制我的心!」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修行者,数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技巧,目的是让你的心安定下来。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你的心还是被某种东西束缚着。这样能完全理解世界的本质吗?」数息修行者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法修行者兴奋地说:「我能用美妙的言辞来解释佛法!」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说法者,你的确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解释佛法。但是,言辞和名相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真理。它们只能帮助那些已经有一定悟性的人。如果过于执着于言辞,怎麽能真正体悟到超越语言的真理呢?」说法修行者听完,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最后,持戒修行者严肃地说:「我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持戒者,遵守戒律确实很重要。但是,戒律主要是用来约束身体和行为的。如果没有身体,戒律又约束什麽呢?而且,单纯的持戒并不能涵盖修行的所有方面。你怎麽能说仅靠持戒就能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呢?」持戒修行者听完,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修行者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的修行方法都有其价值,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修行。不要被某一种方法所限制,要学会融会贯通,寻求更圆满的修行方式。」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在修行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四位新的修行者加入了:神通修行者、观想修行者、地性观修行者和水性观修行者。他们都渴望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神通修行者骄傲地说:「我能施展各种神通!」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神通者,你的能力确实令人惊叹。但是,这些神通是由过去的因缘所产生的,并不是通过对法的分别而得来的。你的能力虽然神奇,但如果只依赖于此,怎麽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呢?」神通修行者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观想修行者自信满满地说:「我能观想各种境界!」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观想者,你的想像力确实丰富。但是,你的观想总是依附于外在的事物。如果无法超越这些外在的概念,怎麽能真正体悟到超越一切的真理呢?」观想修行者听完,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地性观修行者认真地说:「我通过观察地的性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地性观者,观察地的性质确实是一种修行方法。但是,地的性质是坚硬的,这可能会让你的心变得不够灵活。而且,地是有为法,是会变化的。如果执着于这种变化的东西,怎麽能体悟到不变的圣性呢?」地性观修行者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水性观修行者兴奋地说:「我通过观察水的性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水性观者,观察水的性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水的性质是流动的,这可能会让你的想念变得不够稳定。真正的如如境界是超越一切观想的。如果只停留在观想的层面,怎麽能真正体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呢?」水性观修行者听完,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修行者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的修行方法都有其价值,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深入、更本质的体悟。不要被某一种方法所限制,要学会超越这些方法,寻求更直接、更究竟的真理。」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在修行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三位新的修行者加入了:火性观修行者、风性观修行者和空性观修行者。他们都渴望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火性观修行者热情地说:「我通过观察火的性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火性观者,观察火的性质确实能让人产生厌离世间的心。但是,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厌恶现实世界。如果只是想逃避,而不是真正超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你觉得这样能完全理解世界的本质吗?」火性观修行者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风性观修行者兴奋地说:「我通过观察风的性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风性观者,风确实有动有静,这种观察方法很有意思。但是,动和静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总是互相对立的。最高的觉悟境界是超越这种对立的。如果停留在这种相对的层面,你怎麽能体会到绝对的真理呢?」风性观修行者听完,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空性观修行者平静地说:「我通过观察空的性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温和地说:「小空性观者,观察空确实是一种深奥的修行方法。但是,如果不小心,这种方法可能会让人变得昏沉迟钝,失去了觉知的能力。真正的菩提是充满智慧和觉察的。如果陷入了无知无觉的状态,怎麽能达到真正的觉悟呢?」空性观修行者听完,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
智慧老者最后对所有修行者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的修行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体悟。不要被某一种方法所限制,要学会融会贯通,寻求更圆满、更究竟的修行方式。」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无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
在修行世界的探索之旅中,又有两位新的修行者加入了:识性观修行者和念性观修行者。他们都渴望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同时,一位智者也来到了佛陀面前,准备分享他的见解。
识性观修行者自信满满地说:「我通过观察意识的本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温和地回应:「小识性观者,观察意识确实是一种深入的方法。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意识总是在变化,从来不会停留在一个状态?如果执着于这种不断变化的意识,你的修行可能会变得虚妄不实。你觉得这样能完全理解世界的本质吗?」识性观修行者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念性观修行者兴奋地说:「我通过观察念头的本质来修行!」
智慧老者笑着说:「小念性观者,观察念头确实能让人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念头的本质似乎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因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只停留在观察念头的层面,而忽视了它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你怎麽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呢?」念性观修行者听完,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这时,那位智者走到佛陀面前,恭敬地说:「尊敬的世尊,您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这里,最纯粹、最真实的修行方法,就是通过听闻来淨化我们的心灵。」
智者继续说:「通过聆听佛法,我们可以逐渐理解真理,淨化我们的心灵。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却又深奥无比。它适合各种根器的人,是最圆满的修行方法。」佛陀听完智者的话,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他对所有的修行者说:「孩子们,你们每个人的修行方法都有其价值。但是,正如这位智者所说,在这个世界上,通过听闻佛法来修行,是一种特别适合的方法。它能帮助你们逐步理解真理,最终达到圆通的境界。」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在佛陀的教导下,智者继续分享他的见解,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各位修行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想要达到深层的禅定境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聆听开始。通过用心聆听佛法,我们可以逐渐进入那种美妙的境界。」
智者的眼中闪耀着敬佩的光芒,他继续说道:「在这个方面,观世音菩萨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是多麽了不起啊!」
然后,智者开始讲述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在无数个漫长的时代中,观世音菩萨游历了数不清的佛国。通过不断的修行,他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但是,他并没有把这种力量用于自己,而是用来帮助所有的众生摆脱恐惧。」
智者的声音变得柔和而充满感情:「观世音菩萨的名字真是太美妙了!『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每一个名字都像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智慧和慈悲。」
「他用这种美妙的声音来帮助世间的众生。无论是谁,只要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心中的痛苦就会平息,世界就会变得安宁。而那些追求更高境界的人,则能通过他的指引,获得永恆的安乐。」
智者最后总结道:「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榜样,用心聆听佛法,用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这样,我们就能逐渐摆脱痛苦,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皷」「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智者继续向佛陀和众人分享他的理解,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让我来告诉大家,为什麽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听闻法门如此殊胜。」
智者微笑着说,想像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突然间,在他周围的十个方向同时有人敲响了鼓。」
智者提高了声音,让每个人都能听清楚:「奇妙的是,这个人能够同时听到所有方向的鼓声!这就是圆满而真实的听觉能力。」
然后,智者开始比较其他感官:「我们的眼睛不能看到障碍物后面的东西,对吧?」众人点头表示同意。「我们的鼻子和嘴巴也是一样,它们的感知范围很有限。」
智者继续说道:「至于我们的身体,只有在直接接触到东西时才能感知。」「而我们的心念呢?」智者问道「它常常纷乱无序,难以集中。」
智者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是,听觉就不一样了。即使隔着牆壁,我们也能听到声音。无论声音来自远处还是近处,我们都能听到。」
最后,智者总结道:「这就是为什麽听闻法门如此特别。它能让我们超越物理的限制,直接感受真理。就像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的那样,通过聆听,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智者继续他的讲解,眼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各位朋友,你们知道为什麽听觉如此特别吗?」他环顾四周,然后说道:「因为它能做到其他感官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它能通达真实的原因。」
智者接着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解释:「想像声音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当小精灵出现时,我们说有声音;当小精灵消失时,我们说没有声音。」智者微笑着说:「但是,我们的听觉一直都在那里,不是吗?」
他继续解释:「即使在安静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听觉不存在。因为一旦有声音,我们马上就能听到。」
智者的声音变得深沉:「更奇妙的是,当声音消失时,它并没有真正地死去;当声音出现时,它也并非凭空而生。声音的本质超越了生与灭的概念。」智者总结道「这就是听觉的真实性,它永恆存在,不受生灭的影响。」
最后,智者说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事实:「你们知道吗?即使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听觉也不会完全消失。它总是在那里,准备随时捕捉声音。」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智者温和地说道:「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开始思考和观察时,我们的身心常常跟不上我们的想法。这就像是我们的思维是一匹快马,而我们的身心却是一辆慢车。」
智者环顾四周,确保每个人都在认真听他说话:「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声音和语言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音乐厅,知识就是在这里通过声音传播的。」
但是,智者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忧伤:「可惜的是,很多人忘记了聆听的本质。他们只是追逐声音,却忽略了声音背后的真理。这就像是一群人在追逐回音,却忘了寻找发出声音的源头。」
智者提到了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就拿阿难来说吧,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几乎能记住所有听到的东西。但是,即使是他,有时也会陷入错误的思维中。」
智者的声音变得更加温和:「但是,我们不应该气馁。即使我们现在可能迷失在思想的漩涡中,只要我们愿意回头,顺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就能摆脱错误,找到真理。」
最后,智者深吸一口气,说道:「阿难,还有在座的各位,请仔细听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承蒙佛陀的恩典才能理解的深奥道理。」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祕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智者缓缓开口说道:「佛陀宣说了一种强大而神奇的法门,就像金刚一样坚不可摧,又如幻术般不可思议。
这个法门就是佛陀智慧的源泉,是真正的三昧境界。」弟子们睁大眼睛,专注地听着。
「你们听说过无数佛陀的教导,也学习了许多秘密法门。」
「但是,孩子们,要记住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你们不先去除欲望和执着,仅仅积累知识反而会成为障碍。」一位年轻的弟子举手问道:「师父,那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
智者慈祥地笑了笑,回答:「与其一味地追求佛陀的教导,不如先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要知道,听觉并非自然而然就存在的,它是因为有声音才产生的。当你能够超越声音和名相,真正地聆听自己的内心时,你就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復翳根除」「尘销觉圆淨,淨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
智者说道:「当我们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时,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就像一根枝条回归树干,当我们的一个感官返回本源,其他五个感官也会随之解脱。」一位年长的弟子困惑地问:「师父,这是什麽意思呢?」
智者慈祥地解释:「想像一下,我们的感官就像被蒙上一层薄雾。我们所见所闻,都如同幻觉一般。整个世界,就像空中的花朵,看似真实,却没有实体。」
他停顿了一下,让弟子们消化这个概念,然后继续说:「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听觉的本质,这层薄雾就会消散。随着尘埃消逝,我们的觉悟就会变得圆满纯淨。」
弟子们专注地听着,智者的声音变得更加柔和:「当我们达到极致的纯淨时,我们的智慧之光就能通达一切。」
「这种寂静而明亮的觉知,能够包容整个虚空。」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彷彿看透了时空:「到那时,我们再回头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一切都如同梦中的景象。就像摩登伽女子在梦中的经历一样,看似真实,却又虚幻。」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智者说道:「孩子们,让我们用一个比喻来理解这个深奥的道理。」「想像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他能够变出各种各样的男男女女,栩栩如生。」
智者继续说:「这些幻化出来的人看起来好像真的能动,有自己的生命。但是,你知道吗?」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其实,魔术师只需要拉动一根线,所有的幻象就会消失。当他停止表演时,一切都会归于平静,那些看似真实的人物也会变成虚无。」弟子们睁大了眼睛,似乎开始理解了什麽。
智者接着解释:「我们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它们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源于同一个明亮纯淨的本性。」
他环顾四周,温和地说:「就像魔术师的幻象一样,我们的感官体验看似真实,但本质上却是空幻的。它们都是从一个根源分化而来,彼此和合,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一处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淨妙」「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智者缓缓说道:「假如我们能够在一个感官上达到完全的宁静,其他五个感官也会随之停止运作。就像关掉了一个开关,整个系统都会安静下来。」一位好奇的弟子问道:「师父,那会发生什麽呢?」
智者慈祥地回答:「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内心的尘垢就会瞬间消散。我们的心灵将变得圆满、明亮、纯淨而奇妙。」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当然,这需要不断的修行。即使还有一丝尘埃,我们也要继续学习。但是,当我们的心灵达到极致的明亮时,我们就能像佛陀一样。」
智者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每一位弟子身上:「大家啊,包括阿难在内,你们要学会转变你们的听闻之道。不要只听外界的声音,而要学会聆听自己的本性。」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庄严:「当你们能够真正听到自己的本性时,你们就能成就无上的道果。这就是真正的圆通境界。」
最后,智者总结道:「这个道理,不是我一个人的发现。无数的佛陀都是这样教导的。这是一个永恆的真理。」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智者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继续娓娓道来:「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一个重要的秘密。这个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就像是一扇通向涅槃的大门。」一位年轻的弟子好奇地问:「师父,这个方法真的那麽神奇吗?」
智者慈祥地笑了笑,回答道:「确实如此。你要知道,过去的所有佛陀都是通过这个法门成就的。」他环顾四周,继续说:「不仅如此,现在的菩萨们也都在通过这个方法进入圆明的境界。」
智者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对于未来想要修行的人来说,他们也应该依循这个法门。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的共同经验。」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彷彿穿越了时空:「我自己也是通过这个方法证悟的。」
「但要记住,不只是观世音菩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成就。」
智者的语气变得更加庄重:「就像佛陀询问我如何救度末法时代的众生一样,我现在把这个方法传授给你们。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能够帮助所有想要觉悟的人。」
「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馀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智者看着弟子们敬畏的眼神,微笑着继续他的教导:「孩子们,对于那些想要超越世俗、追求涅槃境界的人来说,我要告诉你们一个重要的讯息。」
他的声音变得柔和而坚定:「在众多的修行方法中,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是最殊胜的。」一位弟子好奇地问:「那其他的方法呢,师父?」
智者慈祥地回答:「其他的修行方法也都是佛陀的智慧所流露的。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能够帮助我们放下尘世的烦恼。」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补充道:「而且,这些方法的好处是,你不需要长期苦修就能看到效果。无论你的修为深浅如何,都可以从中受益。」
智者的语气变得更加庄重:「让我们一起向如来藏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一个无漏、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了我们的想像。」
他环顾四周,目光中充满了慈爱:「我由衷地祈愿,未来的修行者在面对这个法门时,不会有任何疑惑。愿佛陀的加持能够帮助他们清晰地理解这个道理。」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智者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继续他的教导:「孩子们,让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他的声音充满了鼓励:「这个修行的方法非常容易掌握,而且很快就能看到成效。它是如此的简单有效,以至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教导阿难,甚至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迷失的人们。」
一位年轻的弟子好奇地问:「师父,我们该如何修习这个方法呢?」智者慈祥地笑了笑,回答道:「很简单,你只需要专注于你的听觉。通过这一个感官的修行,你就能达到圆通的境界。」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每一位弟子身上:「要知道,这个方法比其他所有的修行方法都要殊胜。它能够帮助你直接体悟到真实的心性。」
智者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这就是真正的心,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真相。」弟子们听完后,都感到一阵兴奋和希望。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修行方法。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渴望和决心,准备开始这个奇妙的修行之旅。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淨。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寺院的大殿里,阿难和众多修行者听完了佛陀的教导,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智者看着他们,微笑着说:「看来,你们都有所领悟了。」
阿难激动地说:「是的,师父。我们终于明白了菩提和涅槃的真谛。就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智者点点头,环顾四周:「不仅是你们,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天龙八部、声闻缘觉,还有刚开始修行的菩萨,总共有十恆河沙那麽多的众生,都找回了自己的本心。他们的心灵变得清淨,远离了尘世的汙染。」
他特别指出:「你们看,性比丘尼听完佛陀的偈语后,当场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还有无数的众生都发了无上菩提心,决心追求最高的觉悟。」
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时,阿难整理了一下衣服,面向大众合掌致敬。他的眼中既有喜悦,又有一丝忧伤。
他转向佛陀,恭敬地说:「慈悲的世尊,我现在已经明白了成佛之道,修行时再也不会有疑惑了。我常听您说,菩萨发心是为了度化他人,而如来示现世间是为了觉悟众生。虽然我自己还未完全解脱,但我愿意帮助末法时代的所有众生。」
阿难的表情变得严肃:「世尊,未来的众生离佛陀的时代越来越远,会有很多邪师说法误导他们。我想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安心修行,远离魔障,坚定菩提心呢?」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陀听了阿难的话,露出赞许的微笑:「说得好,阿难。你问的问题非常重要。关于如何建立道场,救度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会详细地告诉你。」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陀看着阿难和众多弟子,神情严肃地开始教导:「阿难,你经常听我在戒律中提到修行的三个重要原则。这就是所谓的『三无漏学』: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阿难认真地点头。
佛陀继续说道:「那麽,什麽是『摄心为戒』呢?如果六道众生能够不起淫念,就不会陷入生死轮迴。你修习禅定的目的是要超脱尘世的烦恼,但如果不能断除淫心,就无法摆脱尘世。」
佛陀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即使你有很高的智慧,能够入定,如果不断除淫念,也一定会落入魔道。这些魔有上中下三品,他们都有追随者,每个都自称达到了无上之道。」
他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然后继续说:「在我入灭后的末法时期,这些魔的徒众会在世间兴盛,他们会以行淫为善,自称是善知识。这会让众生陷入爱欲和邪见的深坑,失去了觉悟的道路。」
佛陀转向阿难,语重心长地说:「所以,阿难,当你教导世人修习禅定时,首先要教他们断除淫念。这是我和过去诸佛最重要、最清淨的教导。」
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果不断除淫念而修禅定,就像想把沙石蒸成米饭一样,即使经过千百劫,也只能得到热沙,永远不可能成为米饭。」
佛陀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如果你想以有淫念的身心来追求佛果,即使有所悟道,也都是建立在淫念之上的。这样的根本会让你在三恶道中轮迴,永远无法解脱。要证得涅槃,就必须彻底断除身心的淫机,连断除的念头也要没有,这样才能希望得到菩提。」
最后,佛陀严肃地说:「记住,我所说的才是佛法。如果有人说与此相反的话,那就是魔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尚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淨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复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陀继续他的教导,神情严肃地说:「阿难,再说六道众生,如果他们的心中不起杀念,就不会陷入生死轮迴。你修行的目的是要超脱尘世的烦恼,但如果不能断除杀心,就无法摆脱尘世。」
佛陀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即使你有很高的智慧,能够入定,如果不断除杀心,也一定会落入神道。上品的人会成为大力鬼,中品的会成为飞行夜叉,下品的则成为地行罗刹。这些鬼神也都有追随者,每个都自称达到了无上之道。」
他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然后继续说:「在我入灭后的末法时期,这些鬼神的徒众会在世间兴盛,他们会说吃肉可以得到菩提道。阿难,我允许比丘食用五种淨肉,但那些肉都是我用神力变化而成,本来就没有生命。」
佛陀解释道:「我之所以这麽做,是因为在婆罗门的地方,土地潮湿多沙,蔬菜难以生长。我以大悲心用神力创造了这些肉,让你们能够获得营养。但是在我入灭之后,如果有人吃众生肉还自称是我的弟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食肉的人即使似乎开悟了,也只是变成了大罗刹。他们最终还是会沉沦在生死苦海中,不能算是佛弟子。这样的人相互杀戮、吞食,怎麽可能超脱三界呢?」
佛陀转向阿难,语重心长地说:「所以,阿难,当你教导世人修习禅定时,第二个重要的教导就是要断除杀生。如果不断除杀心而修禅定,就像有人堵住自己的耳朵,却大声叫喊希望别人听不见一样可笑。」
他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清淨的比丘和菩萨,走在岔路上都不会踩踏青草,更不用说拔草了。他们怎麽可能因为大悲心而吃众生的血肉呢?如果比丘不穿丝绸、皮革、毛皮,不吃乳酪、醍醐,这样的比丘才是真正超脱世间的人。」
最后,佛陀严肃地说:「记住,我所说的才是佛法。如果有人说与此相反的话,那就是魔说。」
「阿难,又復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姦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捨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復。若诸比丘衣鉢之馀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迴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陀继续他的教导,神情严肃地说:「阿难,再说六道众生,如果他们的心中不起偷盗之念,就不会陷入生死轮迴。你修行的目的是要超脱尘世的烦恼,但如果不能断除偷盗之心,就无法摆脱尘世。」
佛陀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即使你有很高的智慧,能够入定,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也一定会落入邪道。上品的会成为精灵,中品的会成为妖魅,下品的则会被邪魔附身。这些邪魔也都有追随者,每个都自称达到了无上之道。」
他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然后继续说:「在我入灭后的末法时期,这些妖邪会在世间兴盛,他们会潜藏起来,欺骗他人,自称是善知识。他们会说自己已经得道,迷惑无知的人,让人失去理智。他们所到之处,那家的财产就会耗尽。」
佛陀解释道:「我教导比丘们要四处化缘,就是为了让他们捨弃贪念,成就菩萨道。比丘们不自己煮食,就是为了示现他们只是暂时寄居在三界中,终将离去不再回来。」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那些偷盗的人,假借我的衣服,做着各种违背佛法的事情,却说这才是佛法,反而说那些持戒的比丘是小乘。这样会让无数众生产生疑惑,最终堕入地狱。」
佛陀转向阿难,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在我入灭后,有比丘决心修行,能在佛像前点燃一盏灯,烧一根指节,或在身上燃一柱香,我说这个人的宿债就此还清,永远脱离了世间的烦恼。虽然他可能还没有完全觉悟,但他的心已经坚定了。」
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而修禅定,就像往漏斗里倒水一样,永远也装不满。真正的比丘应该除了衣钵外一无所有,剩馀的食物要施捨给饥饿的众生。在大众集会时要合掌礼敬众人,即使被人打骂也要视如赞美。」
最后,佛陀严肃地说:「记住,我所说的才是佛法。如果有人说与此相反的话,那就是魔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復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姦偷屠贩,与其同事称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復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復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陀继续他的教导,神情严肃地说:「阿难,即使六道众生在身心上已经不再杀生、偷盗、邪淫,但如果他们说大妄语,他们的禅定就无法达到清淨,反而会成为爱见魔,失去成佛的种子。」
佛陀解释道:「所谓大妄语,就是没有得到却说得到,没有证悟却说证悟。比如有人为了得到世间的尊敬,对别人说:『我已经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或者是十地菩萨的某个阶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来礼拜忏悔,贪图供养。」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这样的人就像是断多罗树一样,永远断绝了成佛的可能。他们会永远失去善根,没有正确的知见,沉沦在三苦之海,无法成就禅定。」
佛陀转向阿难,语重心长地说:「在我入灭后,我会命令诸位菩萨和阿罗汉,化身到末法时代,以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他们可能会化现为出家人、在家居士、国王大臣、童男童女,甚至是妓女、寡妇、小偷、屠夫等。他们会和这些人一起生活,赞歎佛法,引导他们进入禅定境界。」
他补充道:「但是,这些菩萨和阿罗汉绝不会自称是真正的菩萨或阿罗汉,也不会随意向未学之人透露佛法的秘密。只有在临终时,他们才会留下一些暗示。」
佛陀严肃地说:「你要教导世人修习禅定时,第四个重要的教诲就是要断除大妄语。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而修禅定,就像把人的粪便凋刻成檀香木的形状,想要它散发香气,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一个穷人妄称自己是皇帝,必定会自取灭亡。更何况是冒充法王呢?如果修行的基础不正直,结果必定歪曲。想要成佛却说大妄语,就像想要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永远也达不到。」
最后,佛陀温和地说:「如果比丘们的心像直弦一样正直,一切都真实无欺,那麽他们在禅定中就永远不会遇到魔障。这样的人,我印证他必定能成就无上菩提。」阿难和众弟子听完后,都深深地被佛陀的教导所震撼,纷纷下定决心要诚实不欺,绝不说大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