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愣严经第十卷》完整经文: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十种错误认知和执着、十种错误见解和执着、解释五阴皆由妄想所成、诵持《愣严经》和咒语的殊胜功德,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菩提。佛陀叮嘱阿难将此法门传示后世,帮助众生识破魔事,远离邪见

《愣严经第十卷》完整经文: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十种错误认知和执着、十种错误见解和执着、解释五阴皆由妄想所成、诵持《愣严经》和咒语的殊胜功德,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菩提。佛陀叮嘱阿难将此法门传示后世,帮助众生识破魔事,远离邪见

《愣严经第十卷》完整经文: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十种错误认知和执着、十种错误见解和执着、解释五阴皆由妄想所成、诵持《愣严经》和咒语的殊胜功德,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菩提。佛陀叮嘱阿难将此法门传示后世,帮助众生识破魔事,远离邪见

《愣严经第十卷》重点摘要

  1. 行阴尽相:描述修行者在行阴尽时的状态,如梦想销灭、觉明虚静等。
  2. 十种禅那狂解:详述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十种错误认知和执着:
    • 二无因论
    • 四遍常论
    • 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 四有边论
    • 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 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 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 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 七断灭论
    • 五涅槃论
  3. 识阴区宇:解释识阴的特徵和修行者达到此境界的表现。
  4. 十种识阴中的错误:详细说明在识阴阶段可能出现的十种错误见解和执着。
  5. 五阴的本质:佛陀解释五阴皆由妄想所成,并详述每一阴的特性。
  6. 修行次第:说明五阴的生起和灭除次第,以及理论与实践上的差异。
  7. 持经诵咒的功德:强调诵持《愣严经》和咒语的殊胜功德,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菩提。
  8. 教诲传承:佛陀叮嘱阿难将此法门传示后世,帮助众生识破魔事,远离邪见。
  9. 五阴的边际:解释每个阴的边界,帮助修行者了解各阴的范围。
  10. 结语:强调依教奉行的重要性,以及此经的殊胜功德。

这些重点涵盖了《愣严经》第十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行过程中的各种境界、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五阴的本质,为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愣严经第十卷》完整经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復麁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鑑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秖见众生轮迴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復改移。今尽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迴復云色属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繫,知其受灭无后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捨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復。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迴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淨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心,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复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淨标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鷄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復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祕,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毘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淨,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相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抧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麁,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淨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淨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迴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目]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或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卄/(阿-可+辛)/女],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淨瑠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復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呪,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併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淨,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覩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併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阿难,若復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捨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復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问>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呪,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復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愣严经第十卷》白话文翻译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復麁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鑑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啊,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善良的修行者,他努力修习三摩地。当他的想阴消除后,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平常人做梦时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像,但这位修行者却不同了。他的梦想消失了,无论睡着还是醒着,心境都是一样的。他的意识变得清明宁静,就像是晴朗的天空一样,再也没有粗重的尘念和烦恼。当他观察世间的山河大地时,一切都像是镜子里的倒影那样清晰。所有的景象都不会在他心中留下痕迹,就像是水面上掠过的风,来无影去无踪。

这位修行者的心灵变得如此纯淨,只剩下最本真的精神。他开始看到了生命的根源,彷彿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能够看到十方世界中的所有生命,虽然还不完全了解每个生命的来历,但他看到了所有生命共同的本源。这本源就像是晃动的浮光,清澈而又微微扰动,是一切生命的根本。

修行者继续深入修行,最终他的心灵变得如同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这时,他终于超越了众生的混浊,看清了一切虚妄的本质。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你要知道,当善良的修行者们正确地修习奢摩他时,他们的心灵会变得坚定而明亮。这时,即使是十类天魔也无法扰乱他们。

但是,当他们开始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时,有些人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误解那个清淨而又微微扰动的生命本源,开始进行各种推测和计算。这样做的话,他们就会陷入「二无因论」的错误观念中。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秖见众生轮迴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佛陀继续解释「二无因论」,这是两种错误的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本无因论」有些修行者看到了生命的根源,他们能够看到八万劫以来众生的轮迴。他们看到众生在不同的世界中生生死死,但是对于八万劫之前的事情却一无所知。

于是,他们就产生了一个错误的想法:「这些众生八万劫以来就是自然存在的,没有任何原因。」他们因为这种错误的推测,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迷失了菩提的本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復改移。今尽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第二种错误观点:「末无因论」另一些修行者看到了生命的根源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人生出的是人,鸟生出的是鸟。乌鸦总是黑色的,白鹤总是白色的。人和天人总是直立的,动物总是横卧的。这些特徵似乎从八万劫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于是,他们就想:「既然这些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那麽成佛这件事大概也是不可能的吧?」

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原因的,一切都是自然如此。」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错误的推测,这些修行者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迷失了菩提的本性。佛陀说,这就是第一种外道的无因论。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你看,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陷阱。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了眼睛。真正的智慧,是要看透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理。」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有些修行者在三摩地中,心意坚定,不被魔鬼迷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观察那个微妙、清淨又常常扰动的本源。但是,有些人在观察这个圆满常恆的本源时,开始胡思乱想,结果坠入了『四遍常论』的陷阱。」

「什麽是四遍常论呢?」阿难好奇地问。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佛陀微笑着解释:「第一种错误观点,有些修行者观察到,在二万劫的时间里,所有众生的生死轮迴都在不停地循环,从来没有消失过。于是他们就认为,这种循环是永恆不变的。」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种错误观点,另一些修行者观察到,在四万劫的时间里,组成众生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似乎一直存在,从未消失。于是他们就认为,这四大元素是永恆不变的。」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第三种错误观点,还有一些修行者观察到,在八万劫的时间里,众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第七识)和阿赖耶识(第八识)似乎一直存在,从未消失。于是他们就认为,这些意识是永恆不变的。」

佛陀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这些修行者因为看到了一些长时间不变的现象,就错误地认为这些现象是永恆的。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很长的时间,也不等于永恆。」

佛陀语重心长地说:「阿难,你要记住,真正的智慧不是简单地观察现象,而是要看透现象背后的真理。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些长时间不变的东西,就认为它们是永恆的。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迷失方向,阻碍我们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佛陀继续讲述第四种错误观点,佛陀说:「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观察到自己的想像力已经完全停止了,生命的运转似乎也不再存在。他们认为生灭的心念已经永远消失,剩下的只有不生不灭的本质。于是,他们就认为这个状态是永恆的。」

佛陀叹了口气:「这些人因为这种错误的推测,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迷失了菩提的本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的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接着,佛陀又谈到了另一种错误的观点:「阿难啊,有些修行者在三摩地中,心意坚定,不被魔鬼迷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观察那个微妙、清淨又常常扰动的本源。但是,当他们开始比较自己和他人时,就坠入了『四颠倒见』的陷阱,认为有些东西是永恆的,而有些东西是无常的。」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第一种颠倒见:

「有些修行者观察到自己的心遍布十方世界,清澈湛然。他们就认为这就是究竟的神我。他们认为自己的心是永恆不变的,而其他众生在他们的心中生生死死,是无常的。」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种颠倒见:

「有些修行者不观察自己的心,而是观察十方无数的世界。他们看到有些世界在毁灭,就认为那些是无常的;看到有些世界没有毁灭,就认为那些是永恆的。」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你看,阿难,这些修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只看到了部分的真相,就以为自己理解了全部。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麽是真正永恆不变的,也没有什麽是完全无常的。真正的智慧,是要理解一切事物的相互关联和变化的本质。」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颠倒见:

佛陀说:「有些修行者观察自己的心,发现它精细微妙,像微尘一样小。他们认为这个心可以在十方世界流转,却永远不会改变。他们觉得这个心可以让身体生生灭灭,所以认为心是永恆的,而生死是无常的。」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第四种颠倒见:

佛陀继续说:「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发现自己的想像力已经消失了,但行为的冲动还在持续。他们就认为这种持续的行为冲动是永恆的,而已经消失的色、受、想等是无常的。」

佛陀叹了口气:「这些人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认为有些东西是永恆的,有些是无常的。结果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这就是第三种外道的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接着,佛陀又谈到了另一种错误的观点:

陀温和地说:「阿难啊,有些修行者在三摩地中,心意坚定,不被魔鬼迷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观察那个微妙、清淨又常常扰动的本源。但是,当他们开始思考世界的范围时,就坠入了『四有边论』的陷阱。」

「什麽是四有边论呢?」阿难好奇地问。

佛陀微笑着说:「这是一些修行者对世界范围的错误理解。他们试图确定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看到真相的全貌。」

佛陀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阿难,你要记住,真理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的本质是複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有限的或无限的。真正的智慧是理解世界的相互关联性,而不是试图给它下一个定义。」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佛陀继续解释「四有边论」,第一种有边论:

佛陀说:「有些修行者认为生命的本源是不断流动的。他们把过去和未来看作是有边的,而把持续的意识看作是无边的。」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有边论:

「有些修行者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佛陀继续说:「他们发现在那之前,似乎没有任何生命存在。于是他们就认为,没有生命的地方是无边的,有生命的地方是有边的。」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有边论: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是无边的。他们觉得其他人的知识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但他们却不知道别人的知识本质。所以他们认为别人的知识是有边的,只有自己的知识是无边的。」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第四种有边论:

佛陀说:「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深入观察行阴的空性,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来推测。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身体中,一半是生,一半是灭。他们把这个想法推广到整个世界,认为世界的一半是有边的,一半是无边的。」

佛陀叹了口气:「这些人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认为世界有边或无边。结果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这就是第四种外道的有边论。」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这些修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知识来理解无限的宇宙。他们没有意识到,世界的本质是超越了有边和无边这样的概念的。」

佛陀总结道:「真正的智慧,是要理解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世界的本质是难以用简单的概念来定义的。我们应该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而不是急于下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有些修行者在三摩地中,心意坚定,不被魔鬼迷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观察那个微妙、清淨又常常扰动的本源。但是,当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知见进行推测时,就坠入了『四种颠倒』的陷阱,产生了一些奇怪而混乱的想法。」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第一种颠倒: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观察事物的变化,把流动的称为『变』,把持续的称为『恒』,把能看到的称为『生』,把看不到的称为『灭』。他们还创造了『增』、『减』、『有』、『无』等概念。当有人来问他们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总是混乱不清,说什麽『既生又灭』、『既有又无』、『既增又减』,让提问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第二种颠倒:

佛陀继续说:「有些修行者,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发现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于是,当有人来问问题时,他们只回答『无』字,除此之外什麽都不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第三种颠倒:

佛陀说:「还有些修行者,观察自己的心,发现很多东西都存在。于是,当有人来问问题时,他们只回答『是』字,除此之外什麽都不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第四种颠倒:

佛陀说:「最后,有些修行者,同时看到『有』和『无』,结果把自己搞得更糊涂了。当有人来问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变得非常混乱,说什麽『既是有也是无』,『在无中又不是有』,完全让人无法理解。」

佛陀叹了口气:「这些人因为这种错误的推测,产生了混乱而虚妄的想法。结果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正确的智慧,变成了外道。这就是第五种外道的四颠倒性,他们产生了一些奇怪而混乱的想法。」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这些修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过分依赖自己的推理,却忽视了真实的体验。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複杂的概念或者极端的观点,而是来自于对现实的直接理解和体验。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迴復云色属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有些修行者在三摩地中,心意坚定,不被魔鬼迷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的根源,观察那个微妙、清淨又常常扰动的本源。但是,当他们开始思考生命无尽的流转时,就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想法。」

「第六种外道:死后有相论」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认为死后还会有某种形态存在。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

  1. 『我的身体就是我自己』
  2. 『我的存在包含了整个国土』
  3. 『外界的一切都跟随着我』
  4. 『我存在于身体之中』

这些想法总共有十六种不同的变化。他们认为烦恼和菩提是并存的,互不相干。因为这种错误的想法,他们迷失了正确的智慧,成为了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繫,知其受灭无后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第七种外道:死后无相论」

佛陀继续说:「还有些修行者,他们观察到色、受、想都会消失,就认为死后什麽都不会存在。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1. 身体消失了,就没有存在的根据了
  2. 想法消失了,心就无处可依
  3. 感受消失了,就没有连续性了

他们认为,即使有生命,但没有感受和想法,就和草木一样。既然现在就看不到这些东西,死后更不可能存在了。这种想法有八种不同的表现。他们甚至认为涅槃和因果都是空的,只是徒有虚名。因为这种错误的想法,他们也迷失了正确的智慧,成为了外道。」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这些修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过分执着于死后会发生什麽,而忽视了当下的修行。有些人认为死后还有某种存在,有些人认为死后什麽都不存在。但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猜测,而是来自于对现实的直接理解和体验。」

佛陀总结道:「记住,生命的真相是超越了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这样的概念的。我们不应该被这些概念所束缚,而应该努力体悟生命的本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活在当下,如何修行,而不是过分关注死后的事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让我们继续谈谈那些在修行中迷失方向的人。」

「第八种外道:死后俱非论」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他们观察到行阴还存在,但受阴和想阴已经消失了。他们开始同时考虑存在和不存在,结果把自己搞糊涂了。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1. 在色、受、想中,他们看到既有又非有
  2. 在行的流转中,他们观察到既无又非无

这种矛盾的想法有八种不同的表现。他们说死后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因为看到一切都在变化,他们认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虚幻也不是真实。因为无法确定死后的状态,他们迷失了正确的智慧,成为了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捨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復。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第九种外道:死后断灭论」

佛陀继续说:「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认为死后一切都会断灭。他们有七种不同的想法:

  1. 身体灭了就什麽都没有了
  2. 欲望尽了就什麽都没有了
  3. 痛苦尽了就什麽都没有了
  4. 极乐尽了就什麽都没有了
  5. 极度捨离后就什麽都没有了

他们认为,现在能看到的东西都会消失,消失后就不会再有什麽了。因为这种错误的想法,他们也迷失了正确的智慧,成为了外道。」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这些修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过分执着于死后会发生什麽,而忽视了当下的修行。有些人认为死后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有些人认为死后一切都会断灭。但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猜测,而是来自于对现实的直接理解和体验。」

佛陀总结道:「记住,生命的真相是超越了这些概念的。我们不应该被这些想法所束缚,而应该专注于当下的修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活在当前,如何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本质,而不是过分关注死后的事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迴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淨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佛陀继续讲述最后一种修行者可能遇到的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第十种外道。」

「第十种外道:五种现在涅槃论」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他们认为可以在现世就达到涅槃。他们有五种不同的想法:

  1. 有些人认为欲界就是涅槃,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好的事物,产生了爱慕之心。
  2. 有些人认为初禅就是涅槃,因为在那里没有忧愁。
  3. 有些人认为二禅就是涅槃,因为在那里没有痛苦。
  4. 有些人认为三禅就是涅槃,因为那里充满了快乐。
  5. 有些人认为四禅就是涅槃,因为在那里没有苦乐,也不受生死轮迴的影响。

这些人把有漏的天界误认为是无为法,把这五个地方当作是清淨的依靠。他们认为在现世就可以达到涅槃,因此迷失了正确的智慧,成为了外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心,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复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淨标指。

佛陀停下来,严肃地看着阿难说:「阿难,这十种禅定中的错误理解,都是因为行阴的作用而产生的幻觉。那些愚昧的众生不能正确地判断,遇到这些境界就以为自己开悟了,甚至声称自己成圣了。这是大妄语,会让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佛陀语重心长地说:「阿难,在我涅槃之后,你们一定要把如来的心意传达给末法时期的众生。要让所有的众生都理解这些道理,不要让心魔自己产生深重的罪业。要保护他们,消除他们的邪见,教导他们理解真正的道理。不要让他们在追求无上道的过程中走上歧路,也不要让他们得到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了。要让他们成为大觉悟的君王,成为清淨的榜样。」

佛陀最后说道:「记住,阿难,真正的涅槃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境界或地方。它是超越了所有这些概念的。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某种特定的体验,而是要彻底理解生命的本质,摆脱所有的执着和幻觉。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鷄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復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祕,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的更深层次: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那些修行到行阴尽的善男子。」

「当一个修行者的行阴尽了,世间的一切微妙、清淨但又扰动的性质,突然间就像断了线一样消失了。那些深细的生命联繫,那些因果业报的深层脉络,都突然中断了。」

佛陀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时候,修行者就像快要明白涅槃的真谛了。就像鸡鸣之前,东方已经有了一丝光亮。」

「他的六根变得宁静,不再四处奔逸。内心和外在都变得清明透彻,进入了一种无所进入的境界。他能深刻理解十方世界十二种众生的生命根源,观察到所有类别的众生都不再受到召唤。」

佛陀继续说道:「在十方世界中,他已经获得了同一性,精妙的色相不再沉没,而是显现出来。这就是识阴的范围。」

「如果他能在这种同一性中消融六根,使它们互相贯通,清淨无碍。那麽十方世界以及他自己的身心,就会变得像琉璃一样内外透明。这就是识阴尽的状态。这时,他就能超越命浊,看到一切虚幻颠倒的妄想的本质。」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毘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佛陀停顿了一下,严肃地看着阿难说:「但是,阿难,你要知道,即使修行到这个程度,虽然已经灭除了生灭,但在寂灭的精妙境界中还不够圆满。」

「这时候,修行者能够使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相通,也能与十方诸类众生的觉知相通,进入圆融的本源。但是,如果他在这个阶段执着于某种永恆不变的原因,认为那就是究竟的真理,那麽他就会落入因所因的执着中。」

佛陀语重心长地说:「这样的人就会像娑毘迦罗那样,迷失在冥谛中,远离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就是第一种执着,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外道的种子。」

佛陀总结道:「所以,阿难,修行的道路上,即使到了很高的境界,也还是有陷阱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见解,而是要不断地超越,直到最终的圆满。」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更多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让我们继续谈谈那些已经超越了行阴,灭除了生灭,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寂灭精妙境界的修行者。」

「第二种陷阱:能非能执」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会认为整个宇宙和所有的众生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身体中流出的。他们会想:『我是一切的源头,我能创造一切。』这就是落入了能非能执的陷阱。」

佛陀叹了口气:「这样的人就像摩醯首罗,显现出无边的身体。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二种错误,他们执着于自己的能力,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大慢天的种子,认为自己遍满一切。」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第三种陷阱:常非常执」

佛陀继续说:「还有些修行者,他们怀疑自己的身心是从某个源头流出的,认为整个宇宙都是从那里产生的。他们把这个源头看作是永恆不变的,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生死。」

佛陀的眼中流露出怜悯:「这些人在生灭中误以为找到了永恆,既不理解不生,也不明白生灭。他们安于这种迷惑,产生了错误的理解。这就是落入了常非常执的陷阱。」

「这样的人就像那些信仰自在天的人,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三种错误,他们执着于某个永恆的源头,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颠倒的种子。」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即使修行到很高的境界,也还是有这麽多的陷阱。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不断地保持警惕,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见解。」

佛陀总结道:「真正的修行,不是要得到什麽特殊的能力,也不是要找到什麽永恆不变的东西。而是要清楚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不执着,不迷惑,保持开放和清明的心。这才是通向真正解脱的道路。」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更多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让我们继续谈谈那些已经超越了行阴,灭除了生灭,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寂灭精妙境界的修行者。」

「第四种陷阱:知无知执」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遍及一切。他们会想:『十方的草木都和人一样有情感,人死后会变成草木,草木也会变成人。』他们认为自己对一切都有无所不知的了解。」

佛陀摇了摇头:「这样的人就像婆吒霰尼,执着于一切都有觉知。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四种错误,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知识,产生了虚妄的结果,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颠倒知识的种子。」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淨,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第五种陷阱:生无生执」

佛陀继续说:「还有些修行者,在六根互用的境界中得到了一些体验,就开始崇拜自然界的各种元素。有的人崇拜火,有的人崇拜水,有的人崇拜风,有的人崇拜土。他们把这些元素看作是永恆的本源。」

佛陀的眼中流露出怜悯,「这些人就像迦叶波和一些婆罗门,努力地膜拜火或水,希望藉此逃离生死。他们落入了生无生执的陷阱,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

佛陀总结道:「这是第五种错误,他们执着于崇拜外物,把心迷失在物质中,设立了错误的因,追求虚妄的果。这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颠倒变化的种子。」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修行的道路上有这麽多的陷阱。有的人执着于知识,有的人执着于自然现象。但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知识的积累或对外物的崇拜,而是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直接理解。」

佛陀总结道:「真正的修行,是要超越所有这些执着和偏见,保持开放和清明的心。不要被任何境界或见解所迷惑,而要直接体悟生命的真相。这才是通向真正解脱的道路。」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相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佛陀继续讲述修行者可能遇到的更多陷阱:

佛陀温和地说:「阿难啊,让我们继续谈谈那些已经超越了行阴,灭除了生灭,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寂灭精妙境界的修行者。」

「第六种陷阱:归无归执」

佛陀解释道:「有些修行者在圆明的境界中,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他们不是要灭除一切现象,而是把永恆的灭作为他们的归依。」

佛陀摇了摇头:「这样的人就像那些无想天的天人,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六种错误,他们执着于虚无,产生了空亡的结果,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断灭的种子。」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第七种陷阱:贪非贪执」

佛陀继续说:「还有些修行者,他们执着于让身体永远常住,想要和精妙圆满的境界一样长存不朽。」

佛陀的眼中流露出怜悯:「这些人就像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阿斯陀修行者。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七种错误,他们执着于生命的本源,设立了错误的因,追求长久劳苦的果。这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妄想延续的种子。」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抧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第八种陷阱:真无真执」

佛陀继续道:「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观察到生命是相通的,但又害怕尘劳消尽。于是他们想像自己坐在莲花宫殿中,广泛化现七宝,增加许多宝物和美女,放纵自己的心意。」

佛陀叹了口气:「这样的人就像吒枳迦罗那样的天魔。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失去了正确的知见。这是第八种错误,他们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追求炽盛的尘劳果报。这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天魔的种子。」

佛陀停下来,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看,修行的道路上有这麽多的陷阱。有的人执着于虚无,有的人执着于永恆的生命,有的人则执着于感官的享受。但真正的修行不是要追求这些,而是要超越所有的执着,直接体悟生命的真相。」

佛陀总结道:「真正的修行,是要保持清明的心,不被任何境界或见解所迷惑。我们要直接面对生命的真相,不逃避,不执着,这才是通向真正解脱的道路。」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麁,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淨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第九种陷阱:定性声闻」

佛陀的目光扫视着众人,继续说道:「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在观察生命的本质时,分别精细与粗糙,判断真实与虚假,探究因果的相互酬答。他们只追求感应,却背离了清淨的道路。」

「这就是所谓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

佛陀解释道:「他们住于寂灭之中,不再前进。这些人就落入了定性声闻的陷阱。他们与那些无闻僧、增上慢者为伴,迷失了佛的菩提,丧失了正确的知见。」

佛陀的语气变得柔和:「这是第九种错误,他们圆满了精应之心,却趋向寂灭的果报。这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反而生出了执着于空的种子。」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淨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迴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目]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第十种陷阱:定性辟支」

佛陀缓缓开口:「还有一些修行者,他们在圆融清淨的觉悟之光中,深入研究精妙的道理。他们立即就宣称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却不愿再向前迈进。」

佛陀的目光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些人就落入了定性辟支佛的陷阱。他们与那些独自修行、不愿迴心向大乘的缘觉修行者为伴。」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可惜啊,他们迷失了佛的菩提,丧失了正确的知见。」

佛陀总结道:「这是第十种错误,他们圆满了觉悟之心,却只是达到了湛然明淨的果位。这违背了圆通的道理,背离了涅槃的城门。」

佛陀的声音变得柔和,带着无限的慈悲:「他们虽然达到了觉悟圆明的境界,却生出了不再进化、不再圆融的种子。」说到这里,佛陀停顿了一下,让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深思这番话的含义。他的教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修行路上的种种陷阱,引导众生走向真正的觉悟之路。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或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卄/(阿-可+辛)/女],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淨瑠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復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呪,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佛陀的眼中闪烁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他环顾四周,将目光投向阿难和在座的众人。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继续他的教导:

佛陀说道:「阿难啊,我刚才所说的这十种禅定,都是修行途中可能遇到的狂乱之因。有些人甚至还没有真正达到圆满就自以为证得了。」

佛陀的语气变得严肃:「这些都是因为识阴在作用,心念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境界。可悲的是,许多愚昧的众生不懂得自我反省,一旦遇到这些境界,就以为达到了最终的归宿。」

他摇了摇头,眼中流露出怜悯:「他们自称已经证得无上菩提,这是最大的妄语。他们可能会成为外道邪魔,最终堕入无间地狱。就连声闻和缘觉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佛陀的声音变得柔和而坚定:「你们要牢记如来之道。在我涅槃之后,要将这个法门传授给末法时代的众生,让他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不要让他们遇到魔障而自甘堕落。要保护他们,救助他们,消除邪缘,让他们的身心都能进入佛的知见。从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不要误入歧途。」

佛陀继续说道:「这个法门在过去无数劫中,已经帮助无数如来证得无上之道。当你的识阴消尽时,你现前的诸根就能互相运用,从中你就能进入菩萨的金刚乾慧境界。」

他的声音充满希望:「你的圆明精心会在其中转化,就像清淨的琉璃中含有宝月一样。这样,你就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和四加行心,进入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达到等觉圆明,最终进入如来的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于无所得的境界。」

佛陀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就是过去诸佛在禅定中观察到的微细魔事。当魔境现前时,你要能够识别。洗涤心中的汙垢,不落入邪见。这样,阴魔就会消灭,天魔就会摧毁,强大的鬼神也会丧魂落魄地逃走,各种妖魅魍魉再也不会出现。」

他的声音变得坚定而有力:「你将直到证得菩提,再也不会有任何缺乏或退步。在大涅槃中,你的心不会迷惑或困惑。」

最后,佛陀慈祥地看着阿难:「如果在末法时代,有愚钝的众生不了解禅定,不知道如何说法,但喜欢修习三昧,你要怕他们落入邪道。要一心劝他们持诵我的佛顶陀罗尼咒。如果他们还不能诵念,就写在禅堂里或带在身上,这样一切魔障都不能动摇他们。」

佛陀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慈悲:「你们要恭敬尊崇十方如来,努力修行,追随他们最后的教导。」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併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听完佛陀的教导,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向佛陀顶礼,然后再次开口询问:

阿难的声音中带着诚挚:「尊敬的佛陀,您刚才说过,五阴之中有五种虚妄,都源于本想之心。我们平常未能得到如来如此细緻的开示。」

阿难稍作停顿,继续问道:「这五阴是要一起消除,还是要按顺序逐一去除呢?这五重境界,究竟以何为界限呢?」

他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恳请如来慈悲开示,为我们大众清除迷惑,明亮心智。这不仅是为了我们,更是为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作为他们未来的眼目啊。」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淨,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佛陀慈祥地看着阿难,缓缓开口道:

佛陀的声音温和而坚定:「阿难啊,那精真妙明的本觉本来就是圆满清淨的,不该留有生死轮迴和尘世汙垢。甚至连虚空,都是因为妄想而产生的。」

佛陀的眼神变得深邃:「这本觉妙明的真精,因为妄想而产生了我们所见的世界。就像演若多迷失了自己的头,却认贼作父一样,这妄想是没有根源的。」

他继续解释道:「在妄想中,人们建立了因缘的概念。而那些不明白因缘的人,就称之为自然。但要知道,就连虚空的本性也是幻化而生的。因缘也好,自然也罢,都是众生妄心的推测罢了。」

佛陀的声音变得柔和:「阿难,你知道妄想的由来,所以能说出妄想的因缘。但如果妄想本来就不存在,那麽所谓的妄想因缘也就不復存在了。更何况那些不明白,只会推崇自然的人呢?」

最后,佛陀总结道:「所以,我要向你们阐明,五阴的本源都是源于妄想啊。」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覩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佛陀的目光温和地扫过众人,继续他的教导:

佛陀缓缓开口:「阿难啊,你的身体最初是因为父母的妄想而生的。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妄想,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在妄想中传续生命。」

佛陀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当你心里想到醋的味道时,口中就会生津。当你想像站在高处时,脚底就会发麻。」

他的声音带着智慧的光芒:「悬崖并不存在,醋也未曾出现,但你的身体却真实地产生了反应。如果你的身体不是由妄想构成的,为什麽仅仅谈论醋,口水就会分泌呢?」

佛陀的语气变得严肃:「所以你要明白,你现在的色身,就是第一种坚固的妄想。」

他继续解释:「刚才说的想像站在高处的心念,能让你的身体真实地感受到酸涩。这种因为感受而能驱动色身的现象,就是第二种虚明的妄想。」

佛陀的声音变得柔和:「你的念虑能够支配你的色身,但身体本身并不属于念虑的范畴。你的身体为什麽会随着念头的指挥而产生各种形象呢?这就是第三种融通的妄想。」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生命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指甲在长,头发在生,气力在消退,容颜在衰老。日夜更替,却从未察觉。阿难,如果这不是你,为什麽你的身体会改变?如果这真的是你,为什麽你却毫无觉察?这就是第四种幽隐的妄想。」

佛陀继续说道:「你认为精明湛然不动的部分是恒常的,但它不能超出见闻觉知的范围。如果它真的是纯粹的精华,为什麽还会受到妄想的影响呢?为什麽你会突然想起多年前见过的奇特事物,记忆宛然如新?这看似湛然不动的精明,其实也在不断地接受熏陶。阿难,你要知道,这种湛然并非真实,就像急流的水面看起来平静一样,虽然看不出在流动,但并非没有流动。」

最后,佛陀总结道:「如果不是因为妄想的本质,怎麽会接受妄想的熏习呢?这种妄想不是来自你的六根,而是由于六根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只要这种妄想存在,就永远无法消除。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中,都充满了这种习气,这就是第五种颠倒细微的妄想。」

佛陀的教导如清凉甘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让他们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併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佛陀的目光慈祥地扫过众人,继续他的教导:

佛陀温和地说道:「阿难啊,这五种受阴都是由五种妄想而成的。如果你想要了解它们的深浅界限,我来为你解说。」

佛陀耐心地解释道:「色阴的边际在于色与空之间,受阴的边际在于触与离之间,想阴的边际在于记忆与遗忘之间,行阴的边际在于生与灭之间,而识阴的边际则是湛然入于合湛之中。」

他的声音变得深沉:「这五阴本来是层层叠叠生起的。生起是因为有识,消灭则是从色开始除去。」

佛陀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道理上,可以顿然悟解,悟了之后就能一併消除。但在事相上,却不能顿时除尽,而是要次第渐除。」

他温和地提醒道:「我已经用劫波巾的打结解结来为你示范过了,你还有什麽不明白的,需要再次询问呢?」

佛陀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慈悲:「你应该把这个妄想的根源彻底了解通达,然后传授给未来末法时代的修行者。让他们认识到虚妄的本质,从内心深处生起厌离之心,知道有涅槃可证,不再贪恋三界。」

阿难,若復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说完这段话,佛陀稍作停顿,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阿难,假如有人能够以七宝填满十方所有的虚空,并且将这些宝物供养给无数诸佛,真心诚意地承事供养,毫无懈怠。你认为,这个人因为供养诸佛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捨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復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听完佛陀的问题,深思片刻后,恭敬地回答道:

阿难的声音充满敬畏,「世尊,虚空是无尽的,珍宝也是无边的。我记得曾经有人只是施捨给佛陀七个铜钱,就因此得到了转轮圣王的果位。更何况是以无尽的虚空中充满的珍宝来供养诸佛呢?」

阿难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即使穷尽一劫的时间去思考,也无法想像这样的福德有多麽巨大。这样的福报,怎麽可能有边际呢?」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问>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呪,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復魔业。」

佛陀听完阿难的回答,慈祥地微笑着,缓缓开口道:

佛陀的声音温和而坚定,「阿难啊,诸佛如来所说的话绝无虚妄。让我告诉你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佛陀的目光变得深邃:「假如有一个人犯了四重十波罗夷罪,按理说应该堕入地狱。他在一瞬间就经历了此方他方所有的阿鼻地狱,穷尽十方,无处不经历。」

佛陀的语气突然变得轻快:「但是,如果这个人能够用一念之间,在末法时代将这个法门开示给未学的人,那麽他的罪障就会立即消灭。不仅如此,他原本应该受的地狱苦果,反而会变成安乐国土。」

佛陀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远远超过了前面那个以七宝供养诸佛的人。不仅是百倍、千倍、万亿倍,甚至是无法用算数和比喻来形容的。」

最后,佛陀慈悲地看着阿难和在座的每一个人,温和地说道:「阿难,如果有众生能够诵读这部经,能够持诵这个咒语,按照我所广泛宣说的去修行,即使穷尽劫数也说不完他们的功德。如果能够依照我的教导去修行,就能直接成就菩提,再也不会受到魔业的干扰。」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陀说完这部经典后,整个大会场上瀰漫着一种庄严而喜悦的氛围。在场的每一个生灵都被佛陀的智慧所震撼,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敬仰。只见比丘们庄严肃穆,比丘尼们双手合十,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优婆塞和优婆夷们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彷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不仅是人间的众生,就连天上的天人们也俯身聆听,阿修罗族的面容上少有地露出了柔和的表情。从其他世界前来的菩萨们微笑着点头,二乘圣者和仙人们若有所思。甚至连年轻的童子们也专注地聆听着,他们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好奇和敬畏。

那些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者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彷彿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更令人惊讶的是,平日凶猛的大力鬼神们此刻也收起了凶相,恭敬地低下了头。

当佛陀的最后一个字音落下时,整个会场爆发出一阵欢欣鼓舞的喜悦之情。所有的众生,不分种族、不分境界,都衷心地向佛陀顶礼。他们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合十,将额头轻触地面,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一刻,所有的分别心都消失了,只剩下对真理的共同嚮往和对佛陀的无限感恩。

礼毕,众生们依依不捨地起身,带着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缓缓离去。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旅程的开始。每一个人都带着佛陀的教诲,准备在各自的世界中实践,为自己和众生带来解脱和智慧的光明。

Reference

All rights reserved,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